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脊柱结核患者血常规中各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7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员70例。统计两组血常规中的参数值,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白细胞总数(WBC)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单核细胞计数(MXD)增加,淋巴细胞计数(LYM)减少,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M/L)增加(P<0.05);研究组存在轻度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平均红细胞HGB含量(MCH)、平均红细胞HGB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加(P<0.05);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与健康体检人员相比,脊柱结核患者的血常规中某些参数值存在异常,可能为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Given the lack in a valid biomarker to assess dietary calcium intake (dCai), reproducible estimation of usual dCai is crucia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interaction with health outcomes in specific populations.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a calcium-focus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 may be used to estimate dCai of women ≥50 years residing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Montreal, Canada). One hundred and eight women (age, 63.1 ± 7.7 years; 98% postmenopausal) completed the FFQ twice and 4 nonconsecutive 24-hour recalls (24HRs) over 1 month. Medians of dCai were compared by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Reproducibility and relative validity of the FFQ were assessed by Spearman correlation (rs) and Cohen's weighted kappa (κw). Agreement was further assessed by cross-classification by quartiles, Bland-Altman plot, an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alyses. The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dCai estimated by the FFQ and 24HRs were 723 (524-1033) mg/d and 854 (666-1068) mg/d, respectively (P < .001). The FFQs had a strong correlation (rs = 0.72, P < .001) and moderate agreement (κw = 0.55). The FFQ and 24HRs were moderately correlated (rs = 0.65, P < .001). Cross-classification showed moderate agreement (κw = 0.42), with 85% of the participants classified into identical or contiguous quartiles and 2.8% into extreme opposite quartiles. According to the Bland-Altman plot, the FFQ underestimated dCai with a bias of 99 mg/d (95% limits of agreement, −677 to +480 mg/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identifying intakes <1000 mg/d were 90% and 57%, respectively. This FFQ is a useful tool to discriminate dCai <600 and ≥1000 mg/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o rank dCai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23例化脓性脊柱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为(59.36±17.33)岁(32~88岁)。病变位于腰椎者14例,位于胸腰段者5例,位于胸椎者4例。分析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评价病人手术前后的感染控制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缓解情况,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功能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病变椎体Cobb角评价病人脊柱后凸矫正,X线片、CT扫描、MRI检查评价病灶融合情况。结果病人手术时间为(177.46±49.13)min(12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71.78±94.14)ml(200~600 ml),随访时间为(25.82±12.82)个月(12~48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没有复发。病人术后1、3、6个月的ESR分别为(41.09±29.63)mm/h、(18.65±16.21)mm/h、(10.57±3.04)mm/h,CRP分别为(19.15±20.29)mg/L、(4.67±5.45)mg/L、(2.25±0.47)mg/L,术后6个月的ESR及CRP均降至正常。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4±0.96)分、(2.43±0.66)分、(1.21±0.73)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人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13例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术后1、3个月的Cobb角分别为8.83°±2.33°、7.61°±2.04°,与术前Cobb角(17.48°±7.37°)比较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X线片及CT提示22例病人已融合,1例病人融合欠佳。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化脓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彻底与非彻底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296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病灶是否彻底清除分为病灶彻底清除组(简称彻底组)和病灶未彻底清除组(简称非彻底组)。彻底组162例,男86例,女76例;年龄(38.74±17.26)岁;非彻底组134例,男73例,女61例;年龄(35.64±18.21)岁。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后路或前路器械矫形、内固定术。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非彻底组病灶清除不彻底的病灶组织构成因素包括:残留硬化壁 36.54%(76/208处)、空洞34.62%(72/208处)、病变性骨桥13.46%(28/208处)、死骨残留3.37%(7/208处)、脓肿残留7.21%(15/208处)、坏死椎间盘及非手术区病灶残留4.81%(10/208处)。平均随访时间彻底组(76.13±8.32)个月、非彻底组(79.24±5.49)个月。术后彻底组的临床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较非彻底组改善。术后6个月结核治愈彻底组47例(29.01%)、非彻底组6例(4.48%),平均治愈时间彻底组(4.36±1.27)个月、非彻底组(9.15±2.53)个月,平均化疗时间彻底组(5.21±1.38)个月、非彻底组(10.45±2.15)个月;以上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再手术率彻底组为0.62%(1/162)、非彻底组为4.48%(6/134),药物不良反应率彻底组为27.16%(44/162),非彻底组为71.64%(96/134)。结论 硬化壁、多发空洞、病变性骨桥是脊柱结核病灶组织的一部分;将其与传统理论的结核病灶组织一并清除的彻底病灶清除术可提高脊柱结核病灶治愈时间、缩短疗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骨盆半径(PR)技术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DLS)与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SS)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特点,并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6例DLS和35例DS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矢状面平衡(SVA)、总腰椎骨盆前凸角(PR-T_(12))、骨盆形态(PR-S_1)、骨盆角(PA)、腰椎前凸(LL)和胸椎后凸(TK)。将2组所测参数分别与健康国人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LS组与DSS组中SVA、PA均明显大于正常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S组PR-T_(12)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DLS组PR-S_1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PR-T_(12)与PA的相关性强于与LL、TK的相关性,DSS组PR-T_(12)与LL、TK的相关性强于与PA的相关性。DLS组PR-S_1与PA呈负相关,DSS组PR-S_1与PA无相关性。结论 DL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骨盆后倾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DS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改变胸腰椎曲度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构建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的实验方法,并评价此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6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致敏造模组(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造模)20只、未致敏造模组(造模前未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20只、对照组20只、空白组2只。致敏造模组兔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于L4上终板下方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种植H37Rv人型标准结核杆菌混悬液0.1 ml;未致敏造模组未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浸注H37Rv人型标准结核杆菌混悬液0.1ml;对照组浸注液体培养基与生理盐水混悬液0.1 ml;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 术后8周兔存活率致敏造模组为89.5%、未致敏造模组60.0%,对照组94.7%、空白组100%;致敏造模组成活兔造模全部成功。致敏造模组造模椎体破坏情况:术后4周X线片为50%、重建CT和MRI均为 83.3%;术后8周X线片为58.8%、CT重建和MRI均为100%。术后8周,肉眼观察全部成活兔造模椎体均出现骨破坏、肉芽及坏死组织形成,腰大肌脓肿发生率为17.6%;组织病理学显示造模椎体均有大量淋巴细胞和类上皮样细胞、骨小梁断裂、凝固性坏死物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2.9%。未致敏造模组术后8周有75%成活兔造模椎体出现骨破坏,腰大肌脓肿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与空白组无上述改变。结论 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在新西兰兔腰椎椎体的上终板下钻孔、明胶海绵填塞、种植H37Rv结核杆菌标准菌株的方法,可成功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钛颗粒诱导建立3种不同的骨溶解模型,比较其形态学差异、炎性反应水平、骨溶解情况以及破骨细胞计数等指标,为建立骨溶解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 45只雌性BALB/c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钛颗粒刺激颅骨骨溶解模型(A组)、钛颗粒刺激气囊模型组(B组)及钛颗粒刺激气囊植骨模型组(C组)。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对3组模型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A、B两组骨溶解面积及C组软组织变化的超微结构,讨论其与人体标本病理生理变化的相似性。结果 大体观察:A组可见颅骨表面有钛颗粒浸润,骨面不光整;B组气囊组织中有钛颗粒浸润,气囊囊壁增厚,有炎性水肿;C组可见颅骨块与周围的气囊组织之间有炎性细胞浸润,有钛颗粒包裹,且炎性反应明显。HE染色结果:A组颅骨表面钛颗粒周围有部分炎性反应,骨面欠平整;B组可见气囊囊壁厚,囊壁内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可有钛颗粒聚集;C组可见钛颗粒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骨片表面骨溶解表现。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A组破骨细胞胞质内见到钛颗粒,钛颗粒下有部分片状骨溶解;B组细胞胞质内有钛颗粒浸润,周围的细胞外散在有基质组织,基质组织中含水量减少;C组颅骨骨片骨面缺失,周围及与界膜之间有增生活跃的破骨细胞。结论 3种不同钛颗粒刺激下骨溶解动物模型的构建,形态学表现各有不同,可为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基础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宁夏某医院TB DNA感染现状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就诊的疑似结核病感染患者1828例进行回顾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TB DNA。结果 TB DNA阳性患者32例,总阳性率为1.75%,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2.17%和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童年组(0~6岁)阳性率最高为2.86%,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3~5月份)TB DNA阳性率最高为3.2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2017年TB DNA阳性率有逐年下降趋势(2.06%、2.00%、1.16%)。TB DNA阳性患者就诊临床科室主要以泌尿外科(6.11%)、呼吸内科(5.26%)、肝胆外科(4.35%)为主。结论 TB DNA检测有助于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防治结核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